close




米勒   ~     晚禱   拾穗


 


 


米勒   晚禱  (請打開喇叭)


(播放影片前    請先將右邊的音樂stop    以免音樂混淆)



此影片引自網址~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J4iKD1EQnoE&feature=related


一片金黃夕陽餘暉下,在農地上辛苦收成的農民夫婦,丈夫正用鏟子挖掘馬鈴薯,妻子用籃子把掘出的馬鈴薯,一籃籃盛倒入手推車上的褐色大麻袋裡。此時遠方村裡的教堂響起晚禱的鐘聲,越過遙遠的田野與天際,傳入這對夫婦的耳。他們立刻停下手邊的工作。如同上帝就在眼前,夫妻兩人站直身子,虔誠地低頭,雙手合十獻上祈禱,感謝上帝賜下的一切恩典。《晚禱》畫面裡沒有描繪上帝的形象,只有畫中地平線的右方,隱隱看見一個模糊難辨的教堂建築物,但是賞畫者莫不從畫中強烈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。


 


此畫描繪一對農民夫婦,辛苦一天,在田裡掘了許多馬鈴薯,正要拿回家去,聽到晚禱的鐘聲,於是放下了鋤頭,感謝神使他過了這平靜的一天,賜給他們一天的糧食。這種敬虔的態度實在動人。這裡面帶著宗教的淡淡的哀愁和對於人生的滿足。米勒就從這樣的題材上看到了農民的樸實,看到了巴比仲鄉下的「田園之美」。


 


這對夫妻感恩挖到馬鈴薯,晚餐有馬鈴薯可吃...樸實感恩的心令我動容.我也經常提醒孩子:有食物吃就得感恩,即使只是一個便當,也當心存感恩,高興的吃.

而畫面中背景的亮光代表著 神的存在,雖然身處難處困境中, 神始終與我們同在,賜我們智慧與希望.





 


 



 

米勒   拾穗 (請打開喇叭)



此影片引自網址~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cxes6jrV3fE

畫面遠處是整大車的金黃色麥子。作為主題的是三個農婦,低頭拾取田地上收割後的餘穗。兩個仍在拾取;一個大約由於彎腰低頭過久,伸直了身子用一隻手捶腰,眼睛望著天上。米勒自己說,他想表現的是這婦人在這一瞬間,她也許感到生活很艱難,不明白是誰安排她們的命運應該如此,因此要無語問蒼天。但是在一瞬間之後,他仍要同其他兩個同伴一樣,繼續低頭去拾取地上的餘穗。因為經上早已記著,人是有原罪的,他們必須「汗流滿面才得糊口,直到人歸了土。」


古代希伯萊人的一則傳說:「你的農場在收穫時,不可拒絕拾穗者,應該完全開放,自由地讓貧苦人家拾取落穗,讓孤兒、寡婦拾取落穗,主是你的神、祂會使你的農地得到豐收。」


讓我想起,常言道:人生不要太圓滿,要留缺口,把福氣流向別人..古今相映,正不謀而合.


 




「拾穗」與「晚禱」是米勒最為世人熟知的兩幅畫,兩幅畫創作的時間極接近,育有九名子女的米勒,此時正為生活所苦、為如何賺取三餐費盡心思、甚至因為沒有車資無法返鄉見摯愛的母親最後一面而痛心疾首,凡此種種逆境恰似他筆下為生活打拚的農村小人物的遭遇,而他賦予小人物如史詩般的崇高意境,也因此引發普世的共鳴。

 



米勒的畫作寫實,他認為美術的使命就是愛的使命。他的畫作或許描寫著窮人的痛苦,但絕非是用來刺激人們對富裕階級的嫉妒。對米勒而言,他想要呈現的是痛苦在信仰裡面,或許也是一種美善,在苦難中的人們,反而有與上帝更加地親近的幸福,而這種不是一般沒有信仰的人可以體會到的思考。事實上,他們全家長期處在拮据貧困、飢寒交迫的困窘中。

1856
年,他在一封信裡寫著「怎麼辦呢?沒有錢付房租,而最要緊的是讓小孩吃飽。」1857年他畫了《拾穗》。畫《晚禱》1859那年的寒冬,他寫著,「我們只剩下兩三天的柴,妻子下個月就要分娩,我已一貧如洗,走投無路。」


米勒為精神自由、為永恆而畫~


他們選擇了一條不容易的路走,日子極為刻苦,但是後來證明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對的。若是米勒一直為著謀生而沒有情感地繪著裸女,這世上就不會出現《晚禱》《拾穗》這類永恆的名畫。這對我們基督徒而言,是很深刻的提醒。謀生不是我們活著的主要目的,謀生只是我們可以活著繼續做上帝工作的一個供應。做上帝所賦予我們各自不同的永恆工作,才是光榮地活著的主要目的。就像米勒的祖母曾對米勒說過:「在你成為畫家之前,不要忘記先要做一個基督徒,絕對不能做身敗名裂的事,要為永生而繪畫,最終的審判將要來臨。」


 





And,欣賞米勒「拾穗」等畫作,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與內心感動,進一步激發性靈上的領悟。「拾穗」畫作中,遠方的農人在付出汗水與心力後,整車整捆地滿載麥收欲歸,但他們沒有忘記窮苦人家,刻意留下麥穗讓沒有土地的窮人撿拾以度溫飽。如此懂得謙卑、感恩與分享,並關懷弱勢的人道精神,正是現今社會每個人亟須學習的功課。三個拾穗的窮苦婦人,是社會階級中極卑微的小人物,卻在米勒筆下成為耀眼的主角,米勒賦予他們生命的尊嚴,我們也在觀畫當中學習尊重生命。

人生 ~真正要擁有的,是一份「感動」!在胸中有股澎湃激昂的力量。


感動~有如心靈鑰匙被開啟,使人產生一股自發性的力量,主動想要追求與投入,樂在其中且終身不渝。讓人感動,則來自於一種對生命的熱愛,對人文的關懷和熱忱,使他人在欣賞其作品或享受其服務時,心靈有所悸動、久久不已,在米勒的拾穗和晚禱畫作中,我深刻感受到~特此記錄下來.



 


 


8.24.補充~摘自蔣勳


猶太民族的「舊約」「新約」也時時善用農業經驗的智慧,例如「一粒麥子若是不死,就只是一粒麥子;掉在地裡死了,就生出許多麥子來。」農業已經不只是產業,農業經驗成為觀察生命現象的智慧。


舊約故事 路得拾穗


舊約「路得記」第二章裡說了一個古老的故事──伯利恆收割大麥的時候,來了異邦的女人「路得」。路得要養活婆婆,只好到別人田裡,跟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。一個名叫「波阿斯」的大地主,就跟路得說:妳不要到別人田裡拾麥穗,我的僕人在哪塊田收割,妳就跟在他們後面拾穗,我已吩咐僕人不可欺負妳、不可羞辱妳、不可喝叱妳,妳要是渴了,他們會給妳水喝。


這一段「聖經」的故事是米勒舉世名作「拾穗」(Des Glaneuses)的來源。


農業生活 慷慨分享


古老的農業經驗,古老的農業智慧,藉著很容易聽懂的故事規範了人類的行為。在此後兩千年間,無論在歐洲美國,凡是信仰「聖經」的區域,麥田收割後,總是有像「路得」一樣貧窮的女人在田地裡拾穗,田地的地主不能驅趕她們,不能欺負她們,要給他們水喝。因為有「聖經」這段的故事,農業已經不只是一種經濟生產,農業也同時彰顯了分享生活價值與提升生命信仰的意義。


米勒在一八五七年畫「拾穗」,那時法國全部人口有三千多萬人,其中四分之三是農民。農民中最窮苦的是沒有土地、沒有雇主的流民;他們每到收割季節,四處遷徙流動,尋找短期打工機會,賺取按日計酬的微薄工資,求取當下的膳宿溫飽。這樣的流民,當時有八十八萬人,四處流竄覓食。占六成的男性,在田裡幹粗活,四成的女性就在收割打稛之後,在田裡彎腰拾取零散掉落的麥穗。


動人名畫 美在情操


米勒的畫裡前景是三名彎腰撿拾麥穗的女人,她們是一八五七年米勒親眼看到的景象。那一年,工業革命改善了收割的農具,傳統的小型鐮刀廢棄不用,改用新式雙手掌握的長柄鐮刀。麥子刈收的速度、收穫量與品質都改善了,但是,遺落在地上的麥穗相對也更少了,靠「拾穗」餵飽自己的貧窮婦人存活的機會當然也一樣更艱難了。米勒親眼看到就在眼前三名婦人存活的艱難,他想起了從小讀誦的古老舊約「路得記」的故事,畫下了動人的「拾穗」。


「拾穗」很美,美在土地的寬闊厚重,美在艱難生活中頑強存活的意志,美在慷慨分享生活物質的高貴情操,美,是土地上代代傳承的生活信仰。


 


動人名畫 美在情操



 
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